海新塘岸村的象棋文化:以棋会友让村民更和谐

2007-03-06 10:16:00 阅读:2971

海新塘岸村的象棋文化:以棋会友让村民更和谐
  在临海东部,有一个名为新塘岸的渔村,下象棋是村民们最流行、最喜欢的娱乐消遣方式,在田头、在杂货店,到处都有村民对垒“厮杀”。

  村民告诉我们,全村有1000多名象棋发烧友,占了总人口的60%以上。

  资深棋手王利红——渔村里的全国冠军

  坐在我们面前的王利红,显得几分羞涩,因为象棋,这位24岁的农村姑娘红遍附近村落。前年,她拿回了一个全国冠军。

  “如果没有村子里这种氛围,我也不可能迷上象棋。”王利红淡淡地说,“我六七岁时,跟着哥哥学会下棋。念小学时,班里五六十个同学,没一人不会下棋的,可我总是赢。”王利红被老师看中,带进棋院。

  12岁起,她就代表临海到各地比赛。“记得第一次是参加台州青少年象棋赛,得了第二名。”王利红信心大增,每晚睡觉前,总要摆弄一会象棋。

  现在,王利红先后拿了几十个冠军,“国内一些城市基本上走遍了,工作后,下棋时间少了很多。”但一有空,王利红就会和村里的棋手下几盘,“村子里下棋的人越来越多,和邻居下棋,能增进感情。”

  “城里下象棋的小孩很少,他们能玩的东西太多。农村孩子生活比较单调,很容易喜欢上象棋。”王利红说,“如果想让象棋文化一直扎根村里,关键还是要培养孩子的兴趣。”

  “象棋教父”王吕寿——教出百名象棋高手

  说起新塘岸村的象棋,有一个人不能不提。王吕寿,78岁的退休老师,当年正是因为他,村子里才吹出一股“象棋风”。

  王老师年轻时就爱下象棋,总喜欢找人切磋。上世纪70年代,村子里已经有几名象棋高手了。

  “有一次我外出比赛,在台州拿了个冠军。轰动了整个村。”王老师回忆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村里下象棋的人越来越多。

  1990年前后,当时担任校长的王老师,干脆在学校开出了象棋课,培养孩子业余爱好,也让更多家长爱上了象棋。

  王老师退休了,但他却没放弃“推广”象棋。这一推就是十多年,现在他还带着40多个学生。

  村民们说,王老师教出的象棋高手已上百人。“金海英等3个‘凤凰’最让他满意,都拿过全国冠军。”

  在王老师等人的努力下,村里去年开出一个两层楼的棋院。王老师乐呵呵地说:“等天暖的时候,我要去动员所有店里都放一副棋盘,还计划去附近一些乡镇推广一下。”

  普通棋迷 妈妈和儿子一起学象棋

  略显昏暗的灯光下,一对母子排开了棋子。“谁输了谁就要洗碗哦。”42岁的村妇王彩菊说。

  “妈妈是我学象棋的启蒙老师!”13岁的严逸飞说起妈妈,很得意。

  7年前,王彩菊经常看到邻居围成一堆下棋,也慢慢学会了。

  “儿子和我也差不多,觉得下棋挺好,就学了起来。”王彩菊说话的时候,眼睛还没离开棋盘,“在棋艺上,我不可能再有什么进步了。但以后会支持儿子。他学棋后学习比以前更好了。”

  这两年,上盘镇里里外外的象棋高手,成了王彩菊“逐猎”对象。“我一听说附近谁是高手,就一定要把他找过来,和儿子下几盘。”

  乡村博客

  新塘岸村不大,只有1600多人,沿村道往里走,两旁的小店、民房都上演着“楚汉争霸”的好戏。

  当我们询问为啥喜欢下棋时,一名杂货店的老板憨憨地笑了:“邻居、亲戚、朋友都会下棋,你能不学么?否则多没面子。”

  晚上8点多,已经少有行人,位于村中心的棋院却是另一番景象:老人捉对“厮杀”,孩子学习棋谱。

  村委会主任王茂达告诉我们,大伙究竟啥时候迷上象棋,谁也说不清。但为了让象棋文化能在村里开花、结果,村里想了不少办法。每年,村里都要举办一两次“百米长街象棋赛”,在村道上摆起长桌,放上几百副象棋,村民们各自寻找对手。

  农民棋王赛、“雏鹰”少儿赛、“巾帼杯”妇女赛……一项项比赛,更调动村民学棋、下棋的积极性。村里一些高手还编了棋谱。

  “象棋走进新塘岸每户人家,增进邻里关系,所以这一带民风淳朴,村民非常团结。”临海市委宣传部有关人员评价说。

  “以后,我们还要培养一些尖子,通过他们带动其他村民,让象棋文化一直延续,成为村子的特点。” 王茂达说。
(谢贤伟 王增军)
来源:今日早报 电脑版
搜索:象棋文化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