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纸上谈兵说老北京象棋

2006-07-04 10:39:00 阅读:5012


    如果说围棋的闲雅为儒臣雅士所由衷赞赏的话,那么象棋就当是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都接受、都喜欢的一项活动。 

    象棋是我国的传统棋种,最早记载文字可见于屈原的《楚辞》和西汉刘向的《说苑》。后者云:齐国的孟尝君“斗象棋而舞郑女”,可见象棋之初是在贵族中流行的。北宋是我国象棋制度大改革的时期,随着火炮的发明和应用,“炮”也作为战斗工具被吸收到象棋中。大政治家司马光、文学家晁朴之也参加到象棋的改革中,对棋盘、棋道、棋子都提出了改革意见,最后于北宋末年确定形制,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象棋在民间的普及始于明代。古籍中记载所谓“贩夫走卒”、“牧猪戏奴”皆会下象棋,可见象棋已成为一种大众化、通俗化的文娱活动。清乾隆时,象棋分为诸多流派,如江夏派、顺天派、中州派、大同派、吴中派、武林派等等。尤以毗陵派的周廷梅棋锋最锐,横扫群雄、独冠魁首,其时随周学棋者达200余众,颇极一时之盛。清末民初之际,社会动荡,《时事新报》还专门开辟了《象棋专栏》,宣扬民族文化,寓爱国和抗争外侮于象棋活动中,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兴趣和关注。担任《象棋专栏》的编辑就是民国年间全国闻名的大棋手谢侠逊。 

    谢侠逊,名宣,自号“烂柯山樵”。受其父影响自小即下棋,10岁时战遍平阳无敌手,13岁时在温州战败“陈无敌”陈笙。在他主持的象棋专栏里,把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20件,辛亥革命以来的重大事件10起,以字形提出30个棋局,并辅以历史事件的名称、过程和看法。他在编辑整理象棋残局外,还致力于棋谱的研究,先后出版了《国耻纪念象棋新谱》、《南洋象棋专集》、《象棋谱大全》等24部棋类专著。他的专著还在商务印书馆以英文版向国外介绍中国的象棋。 

    此外,他的国际象棋亦颇见功力。1934年他以胜18局,负1局,和1局的总成绩,在新加坡夺取了有中、英、美、德、奥五国参加的“银龙杯”国际象棋赛冠军。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谢侠逊在抗战爆发后,利用棋艺宣传抗日,在海外募捐两年多,筹款五万元支援抗日,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他从海外回到重庆时,郭沫若、邵力子、章士钊等名流前往迎接,并以诗歌酬唱。全国解放以后,谢侠逊任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年12月21日,他度过了100岁生日后在上海辞世。 

    北京旧时下象棋的高手有清廷的宗室子弟连四辈(人称傻贝子),称霸棋坛20年的常用禧,常在崇文门金山居棋社弈棋的耿四、叶仪、孟文轩及拈花寺的超尘和尚、了然和尚等。 

    下棋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活动,一局闲棋、三五知己,或低头沉思,或拍案惊叫,或后悔不矣,彼此只在遣兴,固不必斤斤计较胜负。此正是雅人韵致之处。自然也有的人心高志傲,关心得失,每每为一子的进退而脸红脖子粗地计较起来。棋子打在棋盘上,啪啪作响,俨然有京官问案之势,此则不当取。在棋盘上有的写着“楚河”、“汉界”,有的写着“河边无青草、不用多嘴驴”,后者是暗骂围观者中的“参谋”,不必多嘴支棋。这围观者中有兴趣大的,竟然能在一旁哈着腰看上半天不动地方,可见其瘾之大。 

    1925年后北京棋风更盛,相继有不少棋茶馆、棋摊出现,如天桥的二友轩、德兴居、水榭亭、启新茶社和舒记茶摊等大小有20余处。另外如宣外的松荫轩、聚贤茶社,崇外的三友轩、金山居,城里的会友轩、五福轩,朝外的如意轩等,每日午后都有许多棋迷在纹枰对弈,更吸引了不少旁观者前来助兴。另外在街头巷尾也有不少棋迷席地而战。棋局中往往会因旁观者“多嘴”而惹出纠纷。而在这频繁的弈战中也杀出来不少“高份”棋手。 

    北京棋坛在30年代前后出现了不少高手,如那健庭、张德魁。他俩战绩彪炳,迎战外地高手,亦战绩称佳,是深受棋迷爱戴的两员战将。 

    那健庭,满族镶黄旗人,少年酷爱棋艺,练就深厚功底。他杀法刚柔既济,善于用马,1929年曾小胜江南名手万启有。1931年与西北棋王彭述圣战和,1936年与张德魁在劝业场饮春园茶社10局公开赛上不分轩轾。日寇占领平津后,那家家境日益贫困,曾拉人力车维持生计,1942年病故,终年46岁。 

    张德魁,回族人。1929年与江南棋手万启有厮杀成平。1931年与锦州高手赵文宣代表北方地区在上海与华东代表队周德裕、万启有会战。同年又与西北棋王彭述圣酣斗10局,虽皆小负,但雄厚棋力已为各地棋手所公认。 

    北京棋坛在那、张两霸争雄的时代里,还有许多好棋手,真是人才辈出,如列为五虎上将的:孙剑秋(人称猴孙,是同仁堂药店厨工,因在职久旷被辞,后以象棋彩盘兼卖炊饼为生)、田华亭(长安大戏院经理)、赵松宽(东安市场畅观楼古玩商)、罗靖安(人称小神童)、孙登魁(人称老黄忠,又给以硬二路棋的头衔)。当时还有“三小”,即小侯(侯玉山)、小钟(钟绳祖)、小点心(刘占鳌)。他们三人的棋力与五虎上将难分轩轾。还有肖亮厂(外号大屎克螂)、李书田(人称毯子李)、任秀亭、刘维智等高手。他们之间下棋有的挂彩,如他们对外下棋则是一盘棋赌一块现大洋,否则是无法问津的。1938年,随着日本侵略者“大东亚共荣圈”的推进和不断强化治安,人民生活陷于极度困境。日寇到处抓兵,闹得人心惶惶,古城一片凄凉景象。天桥一带原有的棋茶馆挂着“君子自重、莫谈国事”的招示惨淡经营,茶客已寥寥无几,棋客更是少得可怜。这时靠下彩盘吃饭的人已都另谋生路,有的拉人力车,有的摆烟摊,有的求亲靠友,有的典当一空。这段时间里,北平的棋事活动甚少,靠吃棋饭的几员大将也纷纷改行。北京解放前,活跃在棋坛的名家还有谢小然、宋景岱、杨长生、全海龙、王启宏、朱学增、董齐亮等人。 

    全国解放以后,北京棋坛兴旺起来。侯玉山在王广福斜街开设月宫棋茶社,谢小然在鲜鱼口内开设天然轩,张德魁在花市开设三友轩,共同汇集京城内外的高手,相互切蹉棋艺,为北京棋坛的兴盛和培养后继人才贡献力量,如1966年获得全国象棋赛亚军的臧如意就是张德魁三友轩培养出来的佼佼者。 

    老北京的天桥还有一种棋茶馆,在长桌子上用红油漆划上棋盘,用木头棋子。其形式有三:一为擂台式,二为残局式,三为一主一客式。在此下棋的多为劳苦大众,只为饮茶歇脚。 

    象棋摊,又称之为“摆棋式”。摆一残棋局于路上,引君入瓮,胜的百不得一,即使碰到行家里手,也只会和棋。此种下法有赌,下至一盒烟,上就没谱了。这种摆棋式的都有同谋者,又称为“托儿”,他们以赢为钓饵勾引路人上当。此种形式今北京街头也可见到,无须详述。 作者:崔普权 电脑版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