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象棋活动家刘道平
特约撰搞 张丰(西安象棋协会秘书长)
一生倡导象棋
上世纪四十年代,13岁的刘道平就参加了西安市青年会主办的成人象棋赛。从此,东、马、炮、将、士、象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52个春秋,朝夕相伴,始终不逾。马路边、树阴下、茶馆里、俱乐部经常可见到他下棋、讲棋的身影。由于他品学兼优,1948年以西安市文科第1名成绩考入西北大学,1952年以第1名成绩毕业于该校中国文学系;所以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他在校园里倡导象棋,组织的象棋表演,班与班之间的比赛,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赛,都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与支持。毕业任教后,刘道平更是热衷于象棋事业。
1961年至1965年,西安市东大街青年会门口每星期日的象棋表演大红牌,总吸引着西安棋迷乃至外地棋迷。这是刘道平发起并团结了马长安、杨成海、阎守义,在青年会举办的名手表演。每场人数或四五百,或五六百,关逾二百场,人数超过十万人次。这是西安市象棋史上持续最久,影响最大的活动。刘道平主持表演,作讲评,深入浅出,培养了一代象棋爱好者。笔者当年多次从市郊步行到市中心观摩象棋,受益匪浅。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刘道平多年担任西安市市赛裁判长和市象棋队教练时,每次总是第一个进赛场,经常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在此期间至八十年代初,他走遍了西安市所有俱乐部,表演象棋、讲评象棋不但不要车马费,甚至连补助费也不领。他多次赴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城市宣讲象棋。他多次组织、邀请国内名手如胡荣华、柳大华、朱剑秋、陈松顺、刘剑青、钱洪发等人来陕表演。他多次率队到兄弟省市访问,从而使陕西的棋艺得到普及与提高。
“文革”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象棋运动被停止了。1972年,当笼罩在人们头顶的阴霾尚未离去时,刘道平第一个走进了体委办公室,要求恢复象棋运动。由于他多方奔走,翌年西安市就恢复了全市的象棋比赛。1974年,并由他组建陕西代表队,参加了“文革”后的首次全国赛。全国赛归来,陕西队的差距增加了他培养人才的紧迫感。
陕西象坛伯乐
千里马易得,而伯乐难觅。刘道平确实是发现培养人才方面难得的高手。1971年,他在街道上发现闵政同志棋下得很好,就多次在人群中默默地察看其着法功力。“三顾”之后,他主动邀请闵政参加省市级的名手表演赛,还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借给闵政学习。在他的帮助下,闵政不久即成为省、市级棋手,1975年全国“三运会”上战胜了辽宁孟立国、黑龙江金启昌等名将。李西兴也是刘道平发现于街头棋摊,经过耐心指导第二年就获得了陕西省中国象棋冠军,并有两次战胜国手刘忆慈的记录。
曾多次代表陕西省,或西安市参加全国赛的棋手,如马长安、王歧兴、王洪录、韩伦、白文典、项元林、邢汉城、叶景山等人无不受到刘道平的关怀与指导。尤其是马长安,日后为陕西培养出三位象棋大师,与刘道平当年力荐到省体校任专职教练是分不开的。
刘道平老师对笔者的恩泽极深,是他认定笔者具有组织才能,日后在象棋理论上会有所造诣,说服笔者把潜力从下棋转移到理论上的研究。1980年由他推荐,会议通过笔者担任西安市棋类运动协会副秘书长。由于工作出色,1984年换届时,由市体育总会秘书长提名,会议通过担任市棋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连任四届至今。在刘老师的帮助下,笔者设计了中国立体象棋,获得了中国专利。参与了平面图形象棋设计,起草了“平面图形象棋设计”论文,得到了国家体委等有关部门的认可。发表了棋类论文、评论近500篇,其中“中国立体象棋的设制”荣获优秀科研、学术成果特等奖及国际优秀论文奖。有专著、合编……这一切无不与刘老师的知人善任与因材施教有关。
(未完待续)
简介:刘道平,亚洲象棋联合会裁判委员会委员、全国象棋推广改革小组组长、西安市象棋协会主席、象棋基础知识丛书编委、象棋国际裁判、著名象棋活动家。
图片说明:刘道平(左二)偕中国象棋推广改小组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察宋代铜质象棋。右二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张 丰 摄于198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