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之间抢实地 楚河汉界将军急--围棋象棋起源

2005-06-09 10:37:00 阅读:2895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俗语说:棋局小世界,世界大棋局。在中国的棋林之中,影响最为深远者当属围棋和中国象棋。

  棋之于中国人已远不止一种益智游戏,而是志存高远的思想、永无止境的艺术。中国人将围棋和中国象棋与音乐、书法、绘画并举,琴、棋、书、画作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着中国人的审美认识和艺术的追求。

  围棋传说尧发明 象棋原创周武王

  围棋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棋盘上各画19条平行线,构成361个交叉点。棋子分黑白两色,各有180枚。弈棋有对子局和让子局之分,采用包围与反包围的基本战术,故称围棋。围棋对弈,运用“做眼”、“点眼”、“劫”、“围”、“断”等技法吃子占位,战胜对手。下围棋局势千变万化,搏斗激烈紧张,而且由于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融为一体,既可以提高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陶冶了情操,因而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并逐渐发展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竞技活动。

  中国象棋自古以来也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古时被称为“象戏”。中国象棋为9×10道棋盘,中间隔楚河汉界对弈,共32子,红、黑双方各16子,分别有一将(帅)、二士(仕)、二象(相)、二马、二车、二炮、五卒(兵)。其基本规则为:马走日,象走田;隔子飞炮,车行一线;兵卒步步直向前;老将守深宫,斜士保驾銮,两军鏖战一棋盘。

  围棋与中国象棋历史悠久,“尧造围棋”一说说明,围棋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围棋最初棋制规则并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次较大的发展后,汉代时已开始普遍统一为采用17道和19道两种棋制。三国时,围棋发展到了新阶段,高手不断涌现。两晋南北朝则是围棋发展的第一个全盛期,围棋开始定型为纵横各19道棋盘、361个棋位的棋制,并赋予了理论上的阐释。由于玄学的兴起,那时文人学士均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

  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据《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现代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中国象棋相传为周武王所创,后经由战国时代的博戏演变而来。南北朝时,北周武帝擅长象棋,并撰《象径》,使中国象棋逐渐流行起来。唐代,中国象棋发生变革,已分为将、马、车、卒四个兵种。而直到宋代,中国象棋才基本定型,相应增加了炮、士和象。宋代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记载着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中国象棋谱,这比西方15世纪出现的最早的国际象棋谱早200多年。到明、清之际,为了着棋和记忆方便,才将一方的将改为帅,象改为相,并出现了仕与士、卒与兵的区别。

  棋盘之间有社会

  围棋与中国象棋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现象,它们以小小的棋盘和棋子勾画了一幅生动的中国传统社会缩微图。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邸永君认为,围棋和中国象棋反映出了中国文化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逐渐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围棋的存在表明中华文化体系中存在过并至今仍存在着民主的精神、平等的理念;而中国象棋则表现出先人为保江山社稷而不惜一切代价的群体理念和视死如归、杀身成仁的牺牲精神。正是这两种精神和理念相辅相成,才共同支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

  从细处着眼,从棋子棋盘到棋制规则,每一处都有着中华文化的痕迹。围棋的棋子除按颜色区别为黑白两方之外,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既无大小,又无分工,性能相同,地位相等。其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拥有两口“气眼”。“气眼”者,空目也,意即活动空间,且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这体现着古人线性思维轨迹: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地盘,用当今流行用语言之,就是根据地;要想保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要想地盘不失,就必须有所依托,这个依托就是城池(气眼)。群体力量大于个体,个体联合起来就产生力量;占得空间则取得胜利。其体现的是人类早期的追求目标和较为平等的价值观念。

  而中国象棋则不然。它将棋子分为将(帅)、士(仕)、象(相)、马、车、炮、兵(卒)等七 来源:城市快报 电脑版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