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女大师—周熠在校园扬国粹

2005-11-16 13:06:00 阅读:7543

  这学期,武汉理工大学招了一名特殊的女研究生。与别的高水平运动员不一样,她是在大学里成为运动健将的。

  周熠家在广西桂林,长着一副南国女子的娇小模样,说话声音比一般人轻柔得多。她的成长,一路上都有象棋为伴。

  周熠7岁开始学棋,一年后战胜启蒙教练,小学时三次参加全国象棋少年赛,分获第八、五、三名,初二获全国青少年赛亚军,高中忙于应考与棋暂别。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后,她拜国际特级大师、世界盲棋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柳大华为师,并加入湖北省队,一边读书,一边比赛,被称为“业余的职业棋手”。19岁读大二时,她参加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战胜5名世界冠军、特级大师后,杀入16强,获国家大师称号,晋升为运动健将。

  “这个大师来得不容易,天天上完课后泡在网吧里练棋,近视加深了两百度,每月花费上千元。”周熠说,由于住在校内,与省队教练和队员切磋不太方便,就经常泡网吧找人切磋。有个“弈天棋缘”网站,是周熠必去之地,那儿汇聚了全国各路高手,柳大华等特级大师也常匿名在此以棋会友。

  “大家都真刀真枪地干,各种新招数层出不穷,就像新式武器的试验场,只不过谁也不知道对方是谁。”周熠笑着说,刚开始,网管见她一个小女生跟电脑下棋,忍不住为她支个招什么的,但看她气定神闲、落子如飞,知趣地溜得无影无踪了。

  遇到拆不清的棋局,周熠会电话约柳大师上网,网上谈兵,直到彻底掌握为止。

  记者笑问周熠:你与柳大华哪个下棋更厉害?答:自然是柳大师厉害,我们师徒之间足足差了两个档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两人从来没有完整地比试过一盘棋,柳大师一般会针对女徒弟的特点进行辅导,就局中的胜负手反复拆解,探索多种可能中的最优方案。

读书下棋两者不误


  周熠与中国象棋结缘,完全得益于舅舅和外公的影响。她的舅舅和外公都是象棋迷,下起棋来饭都不吃。当小周熠还在咿呀学语时,便常在妈妈的怀里看长辈们对弈。6岁时,她已能跟大人们过招了。刚开始,舅舅逗她,赢了给糖吃;一年后,给糖吃也不跟舅舅下了,因为水平已不在一个档次上。

  见周熠“孺子可教”,外公喜上眉梢,让她参加了少儿象棋辅导班,当时她年仅7岁。每天下午放学后,她便被父母送到象棋班训练,直到晚上9点多才下课。放学后没时间吃晚饭,只能在路上吃饼干充饥,回家还要接着做作业。看到小伙伴们玩得开心,小周熠对着棋盘哭了好几回。

  “为了下棋,我哭得特别多。”周熠不好意思地说。小时候见别的小朋友玩,自己却得练棋,大哭;小学时比赛输了,痛哭;高中时家里不准下棋,只准复习备考,躲着哭;当大师后一旦该赢的棋没赢,找个地方哭……哭过了心情就好了,水平也提高了。

  与其他职业选手不一样,周熠不可能将所有的时间投入练棋,每到学习的关键时期,她只好刀枪入库,一门心思备考。高考前两三年基本上没摸棋,考研前一年也没功夫练棋,所以她的象棋成绩好几年才能升一个级别,她笑言:“我在棋手中学历最高,在研究生中棋下得最好。”

  棋手一般都容易失眠,白天的搏杀在脑海里重现,越想越兴奋。周熠对付失眠有妙招,找难度大的专业书来看,或者抓一大把英语单词来背。“无非是两种结果,看懂了背住了就提高了水平,反之就睡着了。总之是赢了。”这段时间以来,她看得最多的是格林斯潘的《美联储》,既保证了睡眠,又掌握了知识。

  大学四年,她的学习成绩稳居上游,今年免试就读经济学研究生。

推广国粹不遗余力


  在武汉理工大学,最火的学生社团之一是周熠旗下的棋社,每年新生进校总有七八十人报名参加,今年又招了70多名新社员。活动多种多样,有名师讲座,有抽签对弈,有校内联赛,还有校际对抗。

  除了每年有个把月的时间应邀参加高级别棋赛,周熠还正式带了几个收费的棋童,另外,经常有人跟在屁股后面求她“再教一个狠招”,以便回去教训教训对手。

  “只要是推广中国象棋,我都愿意做。”周熠说这话的时候,好像肩上有沉甸甸的责任。现在,下中国象棋的人越来越少,棋赛赞助难拉,媒体报道冷落,选手待遇不高,她担心,一朵国粹之花会慢慢枯萎。

  近段时间来,周熠一直在为推广中国象棋而努力:中秋节在家乡桂林举办象棋赛,邀请一批大师前往表演,并联系到商业赞助。国庆长假组织桂林和玉林两地象棋对抗赛,请当地媒体作报道,声势不小。

  周熠的研究方向是高新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她在考虑如何将专业与象棋推广结合起来,将象棋这门国粹做成一项较大的产业。这几天,有两所大学邀请她参与象棋软件制作,她欣然应允。

  下一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攻棋还是攻学问呢?周熠答,先推广象棋,再攻博,等推广和攻博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再冲刺国家特级大师和国际特级大师。

作者:余彬 郝智能 电脑版
搜索:周熠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