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柏伟《2009年全国象甲联赛精彩对局解析》序言
     这是我第一回正儿八经地为他人的著作写序。
     如今在象棋界已有不少小年轻尊称我为“杨指”、“老师”什么的,真是想不到我融入象棋圈都超过二十个年头了。
     二十多年间,有一位年长我将近十岁的兄长、良师,一直提携着我,使我从圈外进入圈内。有几年,我们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是在一起走南闯北,他在全国象棋赛的赛场上飞车跃马,而我则在赛场内全程采访,每一轮比赛结束,我们会在一起用餐、聊天,虽然我不是一名棋手,却也能体会胜负世界的残酷,因为几乎没有其他记者能够做到像我这样与棋手“三同”(同行、同吃、同住)的,我经常戏称自己为棋手的“全陪”。
今天,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动,我已经很少去外地采访、观摩赛事,但是在上海的大赛只要我抽得出空,我总会去赛场看看棋,会会各地的棋友。而我所提到的那位兄长、良师,如今已经兼有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三重身份,因此我们仍有最多的相聚机会。有时候没有赛事,我就会在休息天到他上象棋课的乌镇路小学坐坐。在象棋界,我们相识最早,相处时日最久,合作机会最多,因此,这回他命我为他的新书作序,我自是义不容辞的。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参加象棋界的活动是1988年初的上海排局棋友年会(居然是类似活动的最后一回,却让我这个当时只有21岁的“小屁孩”赶上了),当时年会的发起者是俞齐明(沪上棋谱收藏家)、葛维蒲两位。这是我与亦兄亦师的葛维蒲订交之始。
     1989年下半年,我大学毕业进入上海辞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编辑生涯策划的第一批选题都是棋类书,其中一本《象棋入门指南》,我心目中的第一人选就是葛维蒲。那时候电话都没有普及,更不要奢谈什么手机、伊妹儿了,我们之间联系主要靠书信往来。我第一次去葛老师家里取样稿,当时他的女儿慧莹还只有6岁吧!《象棋入门指南》于1992年初版,此后几乎年年加印,到我2006年离开辞书出版社时,这本书的累计印数达到了8万册,是我在辞书出版社做得最成功的一本“常销书”。
     到我离开辞书出版社两年后,老单位又以“修订本”的名义,重印了这本书。我对自己编辑的第一本棋书依然情有独钟,因为这本书是我和葛老师友情的纪念品。我听说这本书重印后依然销售得很好,又连着加印了几次,觉得很开心。
     记得前两年葛老师为上海文化出版社编写的《象棋布局例典》(修订本)出版后,他跟我说过今后不打算再写棋书了。不过我知道他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如果真有出版社来约稿,他是很难说出不字的。果不其然,去年我又收到了他签名惠赠的两种新书,而且还有一部新稿正在编写之中。不能不佩服他的精力超强,毕竟他也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了。
     也许这本《2009年象棋全国甲级联赛精彩对局解析》新稿得以高效率地完成,得益于葛老师有一个好搭档——他的女儿葛慧莹。20年前初见的那个6岁女娃,如今已是大姑娘了,而且拥有女子象棋大师头衔,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现在供职于宝钢集团。这一对棋界“独一份”的父女象棋大师,合作著书,配合默契,自不待言。
    象甲联赛从2003年创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此前虽然也有出版社出过联赛的对局选评,但无论是棋评的质,还是选局的量,和葛氏父女的这本新书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从新千年起陆续推出全国个人赛和杯赛精彩对局解析两套系列丛书,十年间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作为一个老编辑,我深知品牌图书系列打造之不易,“贵在坚持”四个字,说说容易,实践起来,难矣!更何况要坚持十年以上。现在这部《2009年象棋全国甲级联赛精彩对局解析》,也许是辽科要在已有阵地的基础上,力求扩大战果的一种尝试。那么,辽科请葛老师这样的优秀作者来唱“打炮戏”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他是本届联赛浦东队中的一员,对联赛进程的了解、体会之深,自然不是棋评家们隔岸观花所能企及的。
      我为读者深感庆幸,因为他们将有一本好书可看了。我也希望葛氏父女能够贾足余勇,在今后继续合作,多多敲字。虽然累一点,但那是人民服务啊,哈哈!
      谨此为序。
                                                  杨柏伟
                                             于2010年4月11日
图片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5699b0100ngg7.html
     这是我第一回正儿八经地为他人的著作写序。
     如今在象棋界已有不少小年轻尊称我为“杨指”、“老师”什么的,真是想不到我融入象棋圈都超过二十个年头了。
     二十多年间,有一位年长我将近十岁的兄长、良师,一直提携着我,使我从圈外进入圈内。有几年,我们一年中至少有一个月是在一起走南闯北,他在全国象棋赛的赛场上飞车跃马,而我则在赛场内全程采访,每一轮比赛结束,我们会在一起用餐、聊天,虽然我不是一名棋手,却也能体会胜负世界的残酷,因为几乎没有其他记者能够做到像我这样与棋手“三同”(同行、同吃、同住)的,我经常戏称自己为棋手的“全陪”。
今天,因为工作岗位的变动,我已经很少去外地采访、观摩赛事,但是在上海的大赛只要我抽得出空,我总会去赛场看看棋,会会各地的棋友。而我所提到的那位兄长、良师,如今已经兼有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三重身份,因此我们仍有最多的相聚机会。有时候没有赛事,我就会在休息天到他上象棋课的乌镇路小学坐坐。在象棋界,我们相识最早,相处时日最久,合作机会最多,因此,这回他命我为他的新书作序,我自是义不容辞的。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参加象棋界的活动是1988年初的上海排局棋友年会(居然是类似活动的最后一回,却让我这个当时只有21岁的“小屁孩”赶上了),当时年会的发起者是俞齐明(沪上棋谱收藏家)、葛维蒲两位。这是我与亦兄亦师的葛维蒲订交之始。
     1989年下半年,我大学毕业进入上海辞书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编辑生涯策划的第一批选题都是棋类书,其中一本《象棋入门指南》,我心目中的第一人选就是葛维蒲。那时候电话都没有普及,更不要奢谈什么手机、伊妹儿了,我们之间联系主要靠书信往来。我第一次去葛老师家里取样稿,当时他的女儿慧莹还只有6岁吧!《象棋入门指南》于1992年初版,此后几乎年年加印,到我2006年离开辞书出版社时,这本书的累计印数达到了8万册,是我在辞书出版社做得最成功的一本“常销书”。
     到我离开辞书出版社两年后,老单位又以“修订本”的名义,重印了这本书。我对自己编辑的第一本棋书依然情有独钟,因为这本书是我和葛老师友情的纪念品。我听说这本书重印后依然销售得很好,又连着加印了几次,觉得很开心。
     记得前两年葛老师为上海文化出版社编写的《象棋布局例典》(修订本)出版后,他跟我说过今后不打算再写棋书了。不过我知道他是一个好脾气的人,如果真有出版社来约稿,他是很难说出不字的。果不其然,去年我又收到了他签名惠赠的两种新书,而且还有一部新稿正在编写之中。不能不佩服他的精力超强,毕竟他也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了。
     也许这本《2009年象棋全国甲级联赛精彩对局解析》新稿得以高效率地完成,得益于葛老师有一个好搭档——他的女儿葛慧莹。20年前初见的那个6岁女娃,如今已是大姑娘了,而且拥有女子象棋大师头衔,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现在供职于宝钢集团。这一对棋界“独一份”的父女象棋大师,合作著书,配合默契,自不待言。
    象甲联赛从2003年创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此前虽然也有出版社出过联赛的对局选评,但无论是棋评的质,还是选局的量,和葛氏父女的这本新书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辽宁科技出版社从新千年起陆续推出全国个人赛和杯赛精彩对局解析两套系列丛书,十年间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作为一个老编辑,我深知品牌图书系列打造之不易,“贵在坚持”四个字,说说容易,实践起来,难矣!更何况要坚持十年以上。现在这部《2009年象棋全国甲级联赛精彩对局解析》,也许是辽科要在已有阵地的基础上,力求扩大战果的一种尝试。那么,辽科请葛老师这样的优秀作者来唱“打炮戏”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他是本届联赛浦东队中的一员,对联赛进程的了解、体会之深,自然不是棋评家们隔岸观花所能企及的。
      我为读者深感庆幸,因为他们将有一本好书可看了。我也希望葛氏父女能够贾足余勇,在今后继续合作,多多敲字。虽然累一点,但那是人民服务啊,哈哈!
      谨此为序。
                                                  杨柏伟
                                             于2010年4月11日
图片请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75699b0100ngg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