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胡司令本纪

2022-08-20 21:21:00 阅读:8524

胡荣华曾说,棋局似乎就是浓缩的人生,中国象棋世界王者的人生,又是如何的呢?

“胡司令” (王凯 摄)

史书记帝王之事,称为“本纪”,其例始于《史记》。15岁时第一次参加全国大赛就夺得冠军,55岁又第十四次获得全国冠军,“独享”最年轻的全国冠军和最年长的全国冠军两项“荣誉”的胡荣华,毫无疑问是中国象棋世界的王者。
胡荣华曾说棋局似乎就是浓缩的人生,有幸试为棋王撰写“本纪”,是我的荣幸。

  得失只在转念间  

1982年《新民晚报》复刊,那年,第二届“五羊杯”象棋冠军赛在广州激烈进行,晚报体育版每天都有详细的战报,甚至还有棋局评点。当时正沉迷于棋道的我,每天不等夜饭吃饱,先得把夜报的棋讯读完。胡荣华、杨官璘、柳大华三位全国冠军,下四循环决定名次,这样的赛制在追求“短平快”的当下是不能想象的。
比赛进行到最后一轮前,柳大华一马当先,积分比居次的胡荣华高了2分。末轮正好是他俩对决,柳大华只要和棋便可将冠军奖杯收入囊中。在背水之战中,胡老师采用了被棋谱论定吃亏的布局变化,使对手的“家庭作业”落空,不得不在布局阶段耗费时间来应对胡老师“旧瓶”中装的“新酒”。最终在时间流失的恐慌中,被胡荣华的精兵攻克了王城。胡老师拿下此役,两雄积分持平,迎来了快棋加赛。胡老师再接再厉,一战而定乾坤。

1982年新民晚报对胡荣华的报道

这样的逆转,在胡荣华漫长的棋艺生涯中只是一个案例,但足以让我记一辈子。此后,我无可挽救地成为万千“胡粉”中的一员。当我成为一名编辑之后,我有幸走近了胡老师,成了他著作的“责任编辑”,为他做了一些事,这是我的福气!胡老师曾和我说,一生“征战”无数,唯有两盘棋让他终生难忘。
第一盘棋是1960年,那年胡荣华15岁,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
胡荣华8岁学棋,虽说胡父是一位棋迷,但老人家的水平也仅能给髫龄的姐弟启启蒙而已。在胡荣华学棋那会儿,报纸上已有关于“六龄童”“七龄童”之类棋坛神童的报道,刚学棋时,胡荣华连姐姐也下不过。但就是这个“小时并不了了”的少年,在学棋四年后,压倒了几位名气颇大的神童,夺得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个正式比赛的冠军——上海市小学生组象棋赛冠军,从此成为上海棋坛引人瞩目的小棋手。1959年初,13岁多一点的胡荣华被破格吸收进入成立不久的上海市象棋集训队,小棋星得到了系统进修棋艺的最佳环境。

本周日将刊发的星期天夜光杯

1960年10月29日,胡荣华迎来了平生最大的一次考验——在全国个人赛的第3轮比赛中后手迎战杨官璘。上海军团在布局上队里集思广益,给小胡做了一番准备。虽然老杨在棋坛有“折不断的杨柳”的美誉,韧性战斗力非凡,但无奈开局失势过大,小胡则将计就计,弃子争先,两人坚持到将近80回合,无险可守的老杨认输了。
余下的7轮比赛里,胡荣华胜不骄、败不馁,超常发挥,最终以5胜4和1负积14分的成绩与何顺安、杨官璘“同时撞线”。比较三人之间交锋的战绩,小胡最优,遂继挂上全国团体赛冠军金牌之后,他又独享了全国个人赛的金牌,成了本次大赛唯一的“双冠王”。在颁奖仪式上,曾任上海市长的共和国元帅陈毅副总理为优胜运动员发奖,陈老总将金光闪闪的奖章挂到胡荣华的脖子上高兴地说:“好哇,娃娃赶上来了,英雄出少年嘛!”

1960年陈毅为15岁的胡荣华颁奖

下棋就是那么玄妙,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赢得人生首战大捷的胡荣华,二十年后,作为连续卫冕了10年的全国冠军,却在所有人都看好他的情况下,输了。1980年的这盘棋被称为胡荣华的“滑铁卢”,自然让他难忘。但这次惨败,让走了二十年顺风好运的他总结出一个规律:往往在最想不到的时候,会输,而非常小心、很谨慎的时候,一般不会输。

  “输”有时能刺激“赢”  

1980年,“十连冠”失掉了冠冕,个人从甲组降到了乙组,很多人以为胡荣华就此会一蹶不振。谁知,1983年全国个人赛,胡司令东山再起。虽然此后他已无法重铸蝉联冠军的辉煌,但仍然在1985、1997、2000年三次夺魁。
尤其值得一书的是2000年的那次夺冠历程:比赛初段完败于许银川,谁都不看好他的前景,不料他竟连战皆捷,一口气创造了六连胜的纪录,以55岁的年龄夺得冠军。幸运的是,那届比赛我全程观摩,开始还带着一台小录音机,每晚去胡司令寝室做“口述历史”,随着他的渐入佳境,我俩便很有默契地按下了“暂停键”。
有一天傍晚比赛结束后,大家在餐厅打饭吃自助餐,人挺多,我随意地找个空座正吃着,忽然听到有人用沪语叫我的名字,回头一看是上海队那一桌的兄弟姐妹们在跟我招手。我走到近前,嘿嘿,有啤酒!难道是庆祝胡司令当日赢了正当年的特级大师陶汉明?再一问,才知道,那天正是胡司令55岁的生日。哈哈,赶上了好日子!我赶紧敬了胡司令一杯酒,祝福语嘛,明码是生日快乐,密码是捧杯凯旋。那次赛后,我又成了沪上三大报的战地记者,为胡司令做了独家采访,他笑眯眯地说,这次我要感谢许银川,因为就是他把我的“象棋细胞”激活了!

上世纪80年代的胡荣华(谢伟民 摄)

1995年的一个夏夜,听说我想编胡老师的自战解说集,我的兄长——葛维蒲大师陪我来到了上海棋院胡老师的办公室。那年我28岁,是辞书出版社最年轻的编辑,职称还是“助理编辑”。面对偶像组稿,真的很抖豁,我真没想到棋盘外的胡老师如此随和,一个大名家什么条件都不讲,就欣然接受了一个小编辑的请求。因为知道我是屠景明先生的学生,也看过我写的一些象棋方面的文章,胡老师竟然放权给我,让我先搜集资料,最后给他审定。
那本名为《胡荣华妙局精萃》的厚书是1997年4月面世的,收集了胡老师从1960年至1996年间的二百五十多局自战解说,虽然有个别遗漏,但可以说是研究胡荣华棋艺的一本绕不过去的重要著作。那年5月1日上午,在陕西北路辞书出版社门市部举办胡荣华老师新书签售活动。活动信息提前在《新民晚报》刊登,晚报的影响力实在“结棍”,以至于门市部的门前排起了长龙。如果我记忆不错的话,第一位读者是一位残疾人,他是清晨开着残疾车从杨柳青路赶来的。当天的签售,这本定价26元并不便宜的象棋书,居然售出了将近五百本,出版社社长和发行所经理都大呼想不到。

  何不潇洒走一回  

英雄迟暮,辉煌不再。即使是胡荣华这样的棋坛天骄也抗不过自然法则。但正如55岁夺冠时,《人民日报》对这位棋坛传奇的评价:“青春不老胡荣华”,无论在赛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胡荣华给人的印象永远是潇洒自如多于低头深思。因为有了骨子里的一分洒脱,才有了年轻的心态;因为有了年轻的心态,才铸就了他独步棋坛的辉煌。
2003年12月25日,那是首届“千年银荔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最后一轮的比赛日。当第10轮比赛结束时,上海队的积分已经领先劲敌广东队3分之多,冠军在望了。
在前面的比赛中一直下得很开的上海队的小将们,毕竟缺乏夺冠的经验,当离冠军奖杯越来越近时,对冠军的渴望反而成了他们沉重的思想包袱,接连两个“四连和”,使得原来手握的3分领先优势,被后劲十足的广东队追得只剩区区的1分。最后一轮上海队如果赢不了,而广东队取胜的话,广东队就有可能凭借局分多的优势实现大逆转。最后一战,上海队北上挑战北京队,胡荣华特地带上一瓶有点年头的茅台酒,他对弟子们说:这场棋我们赢了,就开这瓶酒庆功;要是赢不了丢了冠军,我就把这瓶酒掼脱!
决胜时刻,前几轮状态一般的胡荣华毫不含糊地完胜青年棋手靳玉砚,先行得分。这盘价值连城的胜利,确保了上海队的登顶。

2019年胡荣华记述与晚报的情缘

胡司令在赛场上披坚执锐坚持到了七十虚龄,即便退休了,他依然每天步行几分钟去上海棋院,他离不开象棋、离不开弟子们。十多年前小青年们练棋已经不需要摆棋,有台电脑就OK了。司令起初不怎么会摆弄电脑,更别提什么用软件拆棋了,他只会简单地看看网页、点点鼠标,不过上联众网下四国军棋他玩得很熟练。每天早上到单位以后,必得先花一段时间浏览象棋网站上的新鲜对局谱,掌握布局新信息,所以别看他参赛不多,技术上一点不落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胡司令可以手持手机观看棋赛直播,这些年的象甲联赛,他的身影依然出现在上海队的主场,有时候他也会和棋友们随着手机屏上的比赛进程,热烈地讨论、点评。
平时他也很关注围棋赛事的直播,AI的横空出世,颠覆了一些传统的教条、理念,胡司令看后感慨道:“当年我学围棋时,被老先生们否定的着法,现在看来倒是正确的。当初总觉得自己下错了,胆子下小了。现在真是茅塞顿开啊!”他说,最近经常看围棋比赛,感觉自己的围棋水平长了。作为新赛制的倡导者,他继续与棋手、棋艺工作者探讨着赛制的得失以及完善的方案;在讲棋室他妙语连珠、深入浅出,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如饮佳酿;在夜宴上,他扮演圣诞老人的搞笑模样,令人捧腹,让人们见识了另一个胡司令——一个十足的老顽童!
言谈洒脱平和,抬手吞吐风云,他是上海体育界的骄傲,是不折不扣的“旷代棋王”。

作者:新民晚报 电脑版
搜索:杨柏伟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