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第四章:虎口脱险

2012-01-08 00:18:00 阅读:7668

《一代象棋宗师杨官璘》第四章:虎口脱险

太阳渐渐西下了。那通红的一轮圆盘悬在空中,虽日的近晚,但它的光依然透着炙热。地上未褪的热气又蒸腾上来,相互氤氤成一张网,使人有些透不过气。偶尔有一阵风徐徐拂来,像一把柔软布锋利的剑,将席天幕地的热笼割开一条缝隙,捎来缕缕清凉,令人十分惬意。

                       一代宗师杨官璘的故居一角

在凤岗的一座小山上,一个瘦弱的身影正在荔枝园里忙碌,那张清瘦文静的脸上汗水如溪,全身衣服像水淋过一般,他一边施肥,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起炮在中宫,观棋气象雄;

马常守中卒,士上将防空;

象要车相附,卒宜左右攻;

居将炮车敌,马出渡河容。

他就是年仅十一岁的杨官璘。

 杨官璘虽出身书香之家,但身逢乱世,兵匪横行。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杨氏家族也身不由已地渐渐陷入衰败之中。至杨官璘父亲时,家里只有五亩瘦田,一家人节俭地过日子,虽是如此,有时依然食难果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杨官璘在放学之后,还得帮家里干些农活。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除了上学,下棋便是他最大的爱好了。这时他已经是名声在外的乡下棋王,于是常有各地的棋手慕名前来挑战切磋。每每下完棋后,杨官璘便在脑海里拆当天的对局,稍有不通,就拿起棋子苦拆,直至拆通为止。

日子在贫寒而宁静的生活中水一样流过。杨官璘13岁时,也就是1938年,日寇从大亚湾登陆。珠江三角洲相继沦陷,不久日本人打到东莞县广九铁路天堂围车站,离塘沥村只有5公里。日寇所到之处,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杨官璘所读的端风学校也被迫关门停学。

        为逃避战难,已嫁人随夫移居香港的姐姐杨友娣把两个弟弟带到香港避难。在香港做小生意的姐夫接纳了这两个小舅子。

        杨官璘随身只带了几件破衣服,其余的就是课本和象棋,在姐姐家避难的日子里,他有空就拆棋。这样住了两个多月,他看见姐姐一家也在艰难度日,心下甚为不安。这时,香港的慈善机构组建了几座难民营,杨官璘征得姐姐同意后,又和哥哥去难民营躲了几个月才回到凤岗。

        在日寇的铁蹄下,山河破碎。驻扎在平湖一带的鬼子常常打到塘沥,烧杀抢掠,学生根本无法读书。1939年,端风小学不得不停课,14岁的杨官璘从此不得不辍学在家。

        求学的希望被日本侵略者无情地粉碎了,杨官璘小小的胸膛里灌满了国仇家恨!他无法再进学堂,为了生存,他开始帮父亲摆地摊,摆完地摊又去耕田种地,每天忙得像个旋转不停的陀螺。有时,他还要做挑夫,用稚嫩的肩膀替父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一家人没日没夜地劳耕苦作,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见此情景,杨官璘心中暗暗着急。一天,他跟父亲商量道:爹,我想去学裁缝和艺

        杨茂祯想了想,说:也好。身有一技,饿不死人。你去学吧!

         杨官璘有个远房亲戚是裁缝,生意做得马马虎虎,正差一个帮手。得知杨官璘的情况后,便同意了他的要求。杨官璘于是在那里帮忙缝缝补补,学了三个多月,学会了一些基本功,但一直没有学到裁剪的技术。

         离开裁缝铺回到家里,杨官璘为了避免浪费,想出了先做纸样的方法:他把旧唐装拆开铺在白纸上,划剪出样纸来,反复比较无误后,才依葫芦画瓢裁新衣。他第一件唐装是给哥哥做的。杨官寿穿在身上居然十分合体,这给了杨官璘莫大的鼓舞,于是毅然打出了承接车衣的招牌开始招揽生意。

        杨官璘一边帮父亲打理生意,一边利用空隙时间帮人做衣服。他手脚麻利,一天从早到晚可以缝制四套唐装。但兵荒马乱,人们食难果腹,谁又会去讲究衣着?杨官璘的裁缝手艺,更多是用来帮人们缝缝补补一些旧衣裳。

         祖父秀才公杨春喜去世后,家中还留有很多藏书。父亲杨茂祯常为儿子读书少甚感可惜。有一天,他对儿子说道:璘儿,今后我辅导你学习祖父留下来的四书五经好吗?杨官璘甚为高兴,一口答应下来。于是,杨官璘白天为生计奔波,晚上拆完棋后,又背诵四书五经,一直用了10年的空余时间,于1949年才将家中所有的藏书背得滚瓜烂熟。

        凤岗从来就是英雄尚武之地,不愿做亡国奴的凤岗人民纷纷组织起来,组成抗日救国军和游击队,英勇顽强地打击日本侵略者,不少人参加了东江纵队,抗日斗争如火如荼。

         塘沥村坳于南门山、麻坑山、碧湖山之间,东深河(旧称河沥)穿村而过,由于地势扼要,一时成为日本人、国民党军队、共产党游击队争夺的地方,一方展开拉锯战,你抢我夺,枪声不断。

         19409月的一个傍晚,残阳如血,破败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小巷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鸡蹄狗吠,看上去倒也一片祥和。突然间,几声清脆的枪声划破这黄昏的宁静,一队凶神恶煞的日寇进村扫荡。他们用几挺机枪将塘沥村的几个出口封住,一些村民躲进了杨屋楼(状如碉堡,亦作防卫用,为凤岗客家人所独创)。杨官璘一家还没有来得及躲进去,一帮日军已进入杨家院子,见门户紧闭,便大声呼喝道着:开门开门!不开门就放火烧死你们!杨官璘深知日军的残忍,他们说得出做得出,于是鼓起勇气把门打开,对日军说道:我们是乡下的耕田人,不是游击队。日军哪容他分说,一把揪住他就要拉去枪毙。杨官璘的母亲疯一样地扑到外面,泪流满面地对日军哀求道:你们要杀就杀我吧,千万别伤了我儿子!杨官璘的父亲和哥哥吓得躲在屋里,门也不敢出。

          这时,一个中国翻译对日军小头目说道:这孩子瘦仃仃,不像游击队,我们到别处找吧,别让真正的游击队给跑了!那个小头目把手一挥,才把杨官璘给放了。[yao_page]

           死里逃生的杨官璘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说道:叫你不要出来,就是不听,多危险啊!母亲听得泪如雨下,声音发抖地说:璘儿啊,要是日本仔杀了你,我也不活了!

          母亲的舍身相救,给杨官璘的灵魂以极大震憾,使他刻骨铭心地体验到了什么叫母爱,从此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有如高山大海,巍巍而汤汤,对母亲更孝顺了。

      这是杨官璘的第一次遇险。第二次则发生在1941年的春天。

         一日,游击队接到情报,有一支日军中队要经过塘沥村,游击队迅速部署,利用有利地形设下一个口袋阵,日寇浑然不知,气焰嚣张得象刚刚刨过地瓜的野猪,骄横不可一世。游击队员伏在屋顶上、墙垛间、窗户后……织成了一张天罗地网,等日寇进入口袋后,游击队员一起开火,日寇猝不及防,被打得鬼哭狼嚎,尸横遍地,抱头鼠窜而去。

          翌日,日寇进行报复性大扫荡,一个大队的日寇开进塘沥村,穷凶极恶地杀人放火,一时浓洇滚滚,不少手无寸铁的群众倒在血泊中,塘沥顿民人间地狱。全村男女老少汲汲皇皇地躲进杨屋楼。日寇恼羞成怒,将杨屋楼围得水泄不通,轻重机枪一齐开火,弹飞如雨,但杨屋楼岿然不动,那些枪弹射在上面像是挠痒痒。日寇越发激怒得像疯狗一样,他们找来木柴架在杨屋楼下,威胁着要放火。村民们无奈,只好走出楼来。日军将村民赶到杨家围屋场,要他们交出地下党员和东江游击队员。村民个个眼里喷着怒火,仇视着侵略者一言不发。日军恼羞成怒,拉出两个年轻的村民严加拷打,这两个年轻人临危不惧,怒骂日寇。鬼子狼性大发,用刺刀将他们活活刺死。随即又点燃几家农舍,霎时间火光冲天,侵略者像一群喝血剔骨的野兽在火光中喋喋狂笑。众人个个钢牙咬碎,但面对武装到牙齿的侵略者,大伙只能把仇恨暂时埋在心里,等待他日一同火山迸发,再将日本鬼子一个个锉骨扬灰,以报国仇家恨!

         杨官璘与母亲相拥站在人群前面,一个对鸡眼的日本军官顺手一把抓住杨官璘,恶狠狠地咆哮道:小孩游击队的干活,死啦死啦的有!不由分说就猛扇耳光,另外一个鬼子则端起枪瞄准了杨官璘。杨官璘的母亲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像老鹰护小鸡似地护住了杨官璘,求情的说:太君,这孩子才十四、五岁,年经还小,不会打仗,也不是游击队员,求你们放过他吧!

         日军见杨官璘瘦瘦仃仃,大概连枪也扛不动,怎么看也不像是游击队员,于是狠狠踹了杨官璘一脚,骂道:滚!

        杨官璘又一次从魔掌里死里逃生。

          侵略者的残暴使杨官璘对日寇的刻骨仇恨永世难忘。哪怕他以后名扬天下,代表中国象棋队出访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也从未踏进日本的国土一步——或许是日本没有象棋队有缘故?

         由于兵匪连天,杨官璘一家的生活更是举步维艰,家中的五亩薄田连全家的温饱都不能解决。杨官璘曾在日记《我的生活》中这样写道:早上起来,轻轻地走到门旁,听听门外的动静,有没有日本军队,有没有土匪打枪?……所有的生活全乱套了!

          这时杨官璘父亲的身体每下愈况,且又是兵荒马乱之际,连小小的地摊也无法经营了,他已无力挑起生活的重担。在世道浇漓的境况中,全家的生活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在杨官璘身上。

          一个夜晚,累了一天的杨茂祯在睡梦中醒来,只见漆黑的光影里浮着一星如豆的灯火,小儿杨官璘还在微的光芒下伏案苦读。天气热极了,耳朵里灌满了蚊子的嗡嗡声,杨官璘将双脚泡在水桶里,借以降温驱蚊,上身则披着一件雨衣,连头裹住,只露一张脸在外面。杨茂祯看了既心痛又欣慰,轻轻咳嗽了一声,却没有惊醒沉浸在学习中的儿子。他走上前去,摸了摸杨官璘的脑袋,问:看的什么书啊?这么入迷!

          “阿爸,我在看《梅花谱》,这本书真是太好了!在黑夜里,杨茂祯清晰地看到了儿子双眼里闪烁的光芒。

        “哦!杨茂祯恍然大悟,他深切地理解儿子这种如饥似渴的心情。但不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啊!他劝告儿子,这样的古棋谱要慢慢地研读。时候不早了,早些去睡吧。”[yao_page]

         这本《梅花谱》和另一本《橘中秘》是杨官璘的镇身之宝。在无数个晨昏暮雨中,杨官璘将棋书上的每一盘棋都细细苦拆,将它的来龙去脉研究得透透彻彻,从中悟出不少奥妙,这为他以后研究残局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这年,哥哥杨官寿与观澜的一位姑娘喜结连理,一年后喜得贵子,取名杨佛清。长孙长子的到来,给杨家带来了莫大的欢喜。

          杨官璘这时候主要以贩布为生,但家里穷得连本钱都没有。幸好乡里有个棋友,薄有田产,常常借钱给他周转。而他做生意的行头,仅有一根扁担、一条绳子、一个布袋。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消磨掉杨官璘对象棋的热爱,相反,他更如醉如痴,像着了魔似的。乡邻们为他编了名歌谣:和车衣,口对弈,挑起扁担背象棋。

          由于杨官璘做小生意经常穿行在石龙、观澜等地,对凤岗周边的地形地貌烂熟于胸,因此人们又亲切地给他起了个绰号——“活地图

          杨官璘万万没想到,自已胸中的那张活地图,竟还有为国效劳的时候!

一日黄昏薄暮之际,杨官璘一家正在吃饭,一位神秘和客人突然造访杨家,说找杨官璘有要事相商。杨官璘满腹狐疑地跟着这位年轻人来到屋旁边的小巷,刚要开口问,只见这人忽然把帽子一掀,说:小棋王,你不认识我啦?

           杨官璘定晴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此人是大名鼎鼎的游击队负责人、共产党员房松(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深圳市党校校长),不禁喜出望外,忙问:您找我有什么事吗?我有什么可以帮助游击队的?

         “你真聪明!房松赞许地摸了摸杨官璘的脑袋,说:你是我们这里一带的活地图,因此游击队想请你做我们的地下交通员,利用你做小生意的机会帮我们传递情报。

         “没问题!杨官璘早想报效祖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国门,今天有这样的机会找上门来,激动得热血沸腾,想都没想就一口应承下来。房松大喜,又教了他一些伪装掩护和保护自已的知识,最后又千叮万嘱地交代他要注意安全,切不可冒险行事,杨官璘一一铭记在心,从此成为游击队的一个业务情报员。

         其实早在此前,杨官璘便与游击队有过接触。自从学会裁缝手艺后,他就一直为游击队缝补衣服,从不收钱,深得游击队员们的信任和喜爱。

         一天,房松和几个游击队员找到杨官璘,请他带路到观澜侦察敌情。杨官璘道;你们尾随在我后面,不要跟得太紧。如果发现日本鬼子,我竖举扁担为号,你们看见这个信号就立即隐蔽!

         当他们一行人走到平湖时,一个班的日本兵迎头走来。杨官璘见状,不动声色地将扁担竖直。房松等人发现预警,忙和队员藏身在路边茂密的草丛中,躲过了与日军的遭遇。

          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任深圳市委党校校长的房松谈起这段往事,感慨万千地说:当年的小小地下交通员,如今成了棋坛泰斗,真是世事如棋啊!那时杨官璘这个乡下小棋王,凭着他的机警聪明,不知给我们游击队帮了多少忙呢!”——当然,此乃后话。

          年少的杨官璘在为生活日夜奔波,而兄长杨官寿对这兵荒马乱的时局至为悲观,每天如履薄冰,致命的肺痨病菌更是无情地侵噬着他的躯体,病情渐渐恶化。在儿子杨佛清两岁时,杨官寿恋恋不舍地撒手人寰。

是年,杨官璘年仅18岁。

         杨官璘看着嗷嗷待哺育侄儿,看着悲痛欲绝的父母,他的心碎得像被铁锤砸碎的冰碴,感到一块幕天席地的乌云向他头顶压来,似乎要把他吞噬。但是他又清醒地知道;自已是家里的顶梁柱,绝对不能倒下!

          杨茂祯经不住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重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杨官璘则强打精神,一心投入到店铺的打理中,给客人量裁衣服,有时还要到石龙购买布匹,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养家的生计上,但村里的一些棋迷还不时到他的小裁缝店找他对弈几盘。

         有一次,村里的八个棋迷来到杨官璘的小店,把棋盘、棋子摆在裁剪布料的台上,要八比一与他对弈。杨官璘欣然应战,但又不敢丢下手中的活计。于是他们就一人唱棋,余下的七人一起以付杨官璘。

          杨官璘坐在衣车前,一边对弈,一边车缝衣服,他的脚踩动衣车工脚踏板,双手一前一后拉着布料,眼睛盯着车针缝线,他怕车坏衣服,只好用双耳紧听唱棋(这种对弈方法,叫盲棋)。双方每行走一步,就唱棋一次。结果,杨官璘还是羸了这八个棋迷。

         众人不服,嚷嚷地说:还真是奇了怪,我们八个人下不羸你一个,再来一盘!于是又摆第二局,到了下半场,八人又抵敌不住,节节败退,一个棋迷情急,故意移动马的位置,准备吃掉杨官璘以轻心一个棋子。被杨官璘当即发现,说:你们移动了马的位置,怎么能吃我的棋子?大家听了十分惊愕,道:你只顾车缝衣服,没有看棋盘,怎么知道我们做了手脚移动了棋子呢?

         杨官璘淡淡一笑,没有作答。这些棋迷当然不知道,杨官璘每次对弈时,他的脑子里装着整个棋盘,就是几天后重摆这盘棋时的每一步走法都不会有差错;这是杨官璘钻研和苦练棋艺的一手绝招!在对弈时他深谋远虑,有时设一个棋局,布一个圈套,牵着对方往里钻;有时看到对方设的,就逐一拆掉对方的围墙,进而攻之。步步为营,稳打稳扎,攻其弱点,稳、准、狠,逐一消灭其有生力量。他在对弈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沉稳坚毅,那种从容自若,无不令人惊羡和叹服。

        杨官璘少时不仅象棋下得好,就连孩童间的一些小游戏也是个大玩家,鲜有败迹。

         据杨官璘的堂侄女杨素英老人回忆,杨官璘性格温和,一生都没有什么脾气,对侄儿侄女们更是宠爱有加。那时,乡里的孩子没有什么好娱乐的,只有下五子棋、打纸牌这样的小游戏。杨官璘虽然承担着全家生活的重担,然而只要侄辈们要求他玩游戏,他总是不忍拂其意,尽量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然而,无论是打纸牌还是下五子棋,杨官璘只赢不输,每次用来作赌注的小烙饼被杨官璘赢走。杨素英几个小辈甚不服气,但又无奈何,于是恶作剧;将烙饼涂上少量的唾沫,借此报复叔叔杨官璘的厉害。杨官璘以此浑然不知,仍有滋有味地带着得意大利神情吃了下去。有一次,杨素英实在忍不住,将这个秘密告诉了杨官璘,杨官璘听后哈哈大笑:你们这帮小鬼头,还欺负起叔叔来了!

         “我叔叔是个好人,他从来没有责打过孩子,也从来没有被生活压倒过。他用小小的棋子,不仅改变了自已和家庭的命运,也改写了中国象棋史。作为他的亲人,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但有时想起叔叔上少时的艰辛。心里又特别难受。”20082月,笔者在深圳采访已76岁高龄的杨素英老人,当她回忆起叔父杨官璘时,仍眼含泪光。 作者:周镇明 电脑版
搜索:一代象棋宗师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