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圣传奇(30):陈元帅平易近人,彭高棋以和为贵
第三十回:兴隆山中,陈元帅平易近人;
          太白泉畔,彭高棋以和为贵。
     钱洪发乃天津人,小时候就喜欢象棋,常常跟津门好手武凤林、艾子厚学棋,后又随名家庞霭庭学棋,并与其子庞凤元时常切磋印证,棋力大增。 
    由于家境困难,年已18岁的钱洪发萌生出外挣钱的念头。他听人说,西藏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钱好挣,白花花的银元似乎俯拾皆是。
    进藏挣钱的美梦使他痛下决心,不顾家中二老的劝阻,毅然孤身一人离家闯荡。西行途中,路过兰州。对于象棋爱好者来说,彭述圣大名,几乎无人不晓,钱洪发自小在天津就已知晓。机会难得,遂不顾一路疲劳,前往隍庙拜会请教,没想到还要通名报姓,不得已临时报了个假名。
“那你为何偏偏选‘武扬’呢?”
    “我从小崇拜东北名将赵文宣,当时心中一动,托名武扬。” 
     “文宣”对“武扬”,果然对仗。难得他当时小小年纪,具此慧心。 
    钱武扬 = 钱洪发,此谜居然隐忍了几十年,若非机缘凑巧,又如何揭晓?
    暑去寒来,年复一年,眨眼间进入1956年。这一年,彭述圣喜逢两桩乐事。一是与陈毅元帅对弈,二是赴京担任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副裁判长。
    话分两头,且容我一一道来。
    是年六月,83岁的彭述圣正在茶园里静坐品茗,突见王和生急匆匆走来,未等近前便大声喊道:“彭老,邓省长命我前来请您去逛兴隆山,听说还要和中央来的陈老总下棋,咱们快走!”
    王和生边说边拉彭述圣离开坐椅,彭述圣虽然年事已高,却步履矫健。他一边走一边问:“和生啊!你说慢些,和谁下棋?”
     王和生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孟浪,遂放慢语调回答:“您看我急的,是这样,现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来到兰州,邓省长请陈元帅游兴隆山,特邀您一并前往助兴,您看……”
     “好啊!这是大好事,我彭述圣一辈子在棋盘上指挥兵马,未曾沾半点硝烟,想不到八十多岁了,还能和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真正大元帅相逢相识,太高兴了。”
    二人边走边谈,行色匆匆赶往省府。
    也许有人会问,身为外长的陈老总为何到兰州来呢?原来1956年3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酝酿成立,陈老总率中央政府代表团前往参加,前后历时百日,总算功德圆满。返京途中,路过兰州,乘兴游览兴隆山,才留下这段故事。
     众所周知,陈毅元帅不但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还赋得一手好诗,下得一手好棋,一派儒将风范。
    他在险境中写的《梅岭三章》慷慨悲壮,吟者无不动容。
    他两棋皆精,围棋在全军首屈一指,象棋也堪称全军的佼佼者。
     君不见黄桥决战,浓烟烈火中,他依然从容谈兵,指挥若定,给将士鼓起必胜信心。遥想肥水之战谢安风采,不惶多让。
    说到邓宝珊,未必有陈毅那样有名,为天下人所知,但他却是一位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期间,都算得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原是国民党的开明将军,抗战时期,张家口、大同相继沦陷,太原、包头危在旦夕,邓宝珊作为21军团的军团长,率军堵击日军西犯,功不可没。
     驻守榆林期间,邓所辖各部与延安的八路军友好相处,共同抗日。在一封信中,如此称赞:“……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持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华北剿共副总司令的邓宝珊向往和平,不愿内战,多次劝说并敦促时任华北剿共总司令的傅作义和平起义,并作为全权代表签署了《北平和平解放协议》。
    当时,《新民报》称邓宝珊:“他是一把钥匙,傅先生这把锁,只有他才可以打开”。 
    鉴于以上历史,他与政府的高级将领多次交往,非常稔熟,故也深知陈老总的雅兴,因此特邀彭述圣陪同,畅游兴隆山。
     陪同游山的还有省政府秘书长陆为公和王和生等人。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东南56公里处的榆中县境内,由两峰(栖云峰、兴龙峰)一谷(兴隆峡谷)组成。
     山谷间林木苍翠、云腾雾绕,自古以来,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称。
    邓宝珊等人陪同陈老总一行驱车前往。一路上,陈老总风趣诙谐,侃侃而谈,笑声不断,不知不觉中已到山脚,大家下车后顿感凉爽无比。
    登山,首先要过“云龙卧桥”,此桥为伸臂式木梁结构。宛如巨手相握,又如雨后彩虹,据载乃两百多年前所建。
      过桥后拾级而上,但见林木参天、灌木丛丛,不时有殿阁隐现。
陈老总饶有兴味的吟着刚才看到的一首咏山诗:“倚山危阁贴重岗,细路萦回石磴长。曲间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斜阳。”
     陈毅点首称赞:“唔,有点意思,此人看来很喜欢此山嘛!” 
     省府秘书长陆为公接道:“此公乃南宋时一衡山秦姓人,在此山隐居时所题,距今约700年了。” 
    “好,好!山,无水不秀,无诗不名,看来此公也算一位散仙喽!”
众人抚掌大笑,陆为公又介绍说:“老总有所不知,此山还曾秘藏过成吉思汗的灵柩呢。”
    “是吗?说来听听。”
     原来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国时,病逝于当时他设在兴隆山的宫帐内,遵其遗嘱,其尸骨秘密运回蒙古,其盔甲、兵器、宫帐等遗物则安放于兴隆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日劫掠成吉思汗陵墓,蒙人又于1939年7月复将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妃子的灵柩一并运回兴隆山,秘藏于大佛殿内。两年前(1954年)才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迎回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墓……
    陈毅听到这儿,摘下墨镜,仰天叹道:“成吉思汗勇武一生,想不到死后还有如许周折。一代天骄能在此山陨落并藏身多年,也是此山之造化也!”
     他转而对邓省长说道:“有此名人遗迹,当为名山添彩,你们要考虑啊!” 
    (可惜由于诸多原因,直到三十三年后,即1989年才由当地政府建成成吉思汗纪念馆) 
     说话间,众人已陆续经过了龙王庙、玉液泉、关帝庙、菩萨殿、太白宫,来到风景最佳之太白温泉。
     陈毅遥望对面栖云山间有楼阁因云雾飘忽而时隐时显,不禁叹道:“此景云遮雾罩,颇似仙境,看来我这次去不了那儿喽!”
    陆为公赶忙介绍:“此阁名混元阁,传说古时混元老祖在此坐化而得名。” 
     陈毅爽朗大笑:“好哇!帝王、神仙、名家都一而再垂顾此山,那我今天也能沾沾灵光。听说大国手彭高棋也来了,何不就在此歇脚,也让我过过棋瘾。”
    陆秘书长一听,立马指使有关人员布置,邓宝珊省长将彭述圣推至陈毅面前,介绍道:“老总,这位就是彭高棋,别瞧他八十多岁了,棋可厉害得很,您可不能大意。”
     陈毅一见,立刻起身扶彭老坐下,并风趣地对彭老说道:“我早听说您的大名,您是全国大国手,我当然下不过,不过今天在此仙山对弈,说不定这头一盘我能赢您。”
    彭述圣活了八十三岁,在枰上征战几十年,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可今天面对能指挥千军万马的真正元帅时,竟然有点儿紧张,自打元帅扶自己落座后,忐忑之心才渐渐平稳下来。 
     纹枰对坐,从容谈兵。一面是军界元戎,一面是棋界泰斗,只见元戎对泰斗讲:“今日我们三盘为宜,您是大国手,又年长我许多,我就不客气了。”说完就架上了当头炮。 
     观战者有邓宝珊省长、陆为公秘书长和王和生等东道主,还有韩成将军,张经武将军及陈毅夫人张茜等随行人员,将小小棋桌围了个严严实实。
    不知是紧张,还是心不在焉?彭述圣这头一盘棋竟稀里糊涂地输掉了,还真应了陈老总赛前的“戏言”。
    摆第二盘时,陈毅对彭老说:“这一盘您要不赢我,你就不是大国手,至于第三盘吗,我全力以赴争取下个和棋。”
    实战结果,确如陈毅所料,一胜一负一和平分秋色。
    陈老总一面连连称赞彭老棋艺,一面笑对夫人张茜说:“你瞎军什么棋?彭老明明让招,不使我难堪,这更显示出他是以棋会友,友谊为重的,我心中有数。” 
    局后,陈毅与彭老合影留念并共进午餐。席间,陈老总嘘寒问暖,谈笑风生。当得知为彭老积极撰写《传彭集》的王和生尚在距兰州几百公里的甘谷邮电局工作时,随即面谕邓省长将王和生工作调回兰州,彭、王为之感动。
    局终人散,当彭述圣依然沉浸在与陈老总相逢相识的美好回忆中时,北京方面又传来了好消息。
      啥好消息?下回再说。 
第三十回:兴隆山中,陈元帅平易近人;
          太白泉畔,彭高棋以和为贵。
     钱洪发乃天津人,小时候就喜欢象棋,常常跟津门好手武凤林、艾子厚学棋,后又随名家庞霭庭学棋,并与其子庞凤元时常切磋印证,棋力大增。 
    由于家境困难,年已18岁的钱洪发萌生出外挣钱的念头。他听人说,西藏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但钱好挣,白花花的银元似乎俯拾皆是。
    进藏挣钱的美梦使他痛下决心,不顾家中二老的劝阻,毅然孤身一人离家闯荡。西行途中,路过兰州。对于象棋爱好者来说,彭述圣大名,几乎无人不晓,钱洪发自小在天津就已知晓。机会难得,遂不顾一路疲劳,前往隍庙拜会请教,没想到还要通名报姓,不得已临时报了个假名。
“那你为何偏偏选‘武扬’呢?”
    “我从小崇拜东北名将赵文宣,当时心中一动,托名武扬。” 
     “文宣”对“武扬”,果然对仗。难得他当时小小年纪,具此慧心。 
    钱武扬 = 钱洪发,此谜居然隐忍了几十年,若非机缘凑巧,又如何揭晓?
    暑去寒来,年复一年,眨眼间进入1956年。这一年,彭述圣喜逢两桩乐事。一是与陈毅元帅对弈,二是赴京担任全国首届象棋锦标赛副裁判长。
    话分两头,且容我一一道来。
    是年六月,83岁的彭述圣正在茶园里静坐品茗,突见王和生急匆匆走来,未等近前便大声喊道:“彭老,邓省长命我前来请您去逛兴隆山,听说还要和中央来的陈老总下棋,咱们快走!”
    王和生边说边拉彭述圣离开坐椅,彭述圣虽然年事已高,却步履矫健。他一边走一边问:“和生啊!你说慢些,和谁下棋?”
     王和生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孟浪,遂放慢语调回答:“您看我急的,是这样,现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来到兰州,邓省长请陈元帅游兴隆山,特邀您一并前往助兴,您看……”
     “好啊!这是大好事,我彭述圣一辈子在棋盘上指挥兵马,未曾沾半点硝烟,想不到八十多岁了,还能和指挥过千军万马的真正大元帅相逢相识,太高兴了。”
    二人边走边谈,行色匆匆赶往省府。
    也许有人会问,身为外长的陈老总为何到兰州来呢?原来1956年3月,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酝酿成立,陈老总率中央政府代表团前往参加,前后历时百日,总算功德圆满。返京途中,路过兰州,乘兴游览兴隆山,才留下这段故事。
     众所周知,陈毅元帅不但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时还赋得一手好诗,下得一手好棋,一派儒将风范。
    他在险境中写的《梅岭三章》慷慨悲壮,吟者无不动容。
    他两棋皆精,围棋在全军首屈一指,象棋也堪称全军的佼佼者。
     君不见黄桥决战,浓烟烈火中,他依然从容谈兵,指挥若定,给将士鼓起必胜信心。遥想肥水之战谢安风采,不惶多让。
    说到邓宝珊,未必有陈毅那样有名,为天下人所知,但他却是一位无论在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期间,都算得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原是国民党的开明将军,抗战时期,张家口、大同相继沦陷,太原、包头危在旦夕,邓宝珊作为21军团的军团长,率军堵击日军西犯,功不可没。
     驻守榆林期间,邓所辖各部与延安的八路军友好相处,共同抗日。在一封信中,如此称赞:“……我们不会忘记,八年抗战,先生支持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华北剿共副总司令的邓宝珊向往和平,不愿内战,多次劝说并敦促时任华北剿共总司令的傅作义和平起义,并作为全权代表签署了《北平和平解放协议》。
    当时,《新民报》称邓宝珊:“他是一把钥匙,傅先生这把锁,只有他才可以打开”。 
    鉴于以上历史,他与政府的高级将领多次交往,非常稔熟,故也深知陈老总的雅兴,因此特邀彭述圣陪同,畅游兴隆山。
     陪同游山的还有省政府秘书长陆为公和王和生等人。
     兴隆山位于兰州市东南56公里处的榆中县境内,由两峰(栖云峰、兴龙峰)一谷(兴隆峡谷)组成。
     山谷间林木苍翠、云腾雾绕,自古以来,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称。
    邓宝珊等人陪同陈老总一行驱车前往。一路上,陈老总风趣诙谐,侃侃而谈,笑声不断,不知不觉中已到山脚,大家下车后顿感凉爽无比。
    登山,首先要过“云龙卧桥”,此桥为伸臂式木梁结构。宛如巨手相握,又如雨后彩虹,据载乃两百多年前所建。
      过桥后拾级而上,但见林木参天、灌木丛丛,不时有殿阁隐现。
陈老总饶有兴味的吟着刚才看到的一首咏山诗:“倚山危阁贴重岗,细路萦回石磴长。曲间碧流疏宿雨,夹山红叶映斜阳。”
     陈毅点首称赞:“唔,有点意思,此人看来很喜欢此山嘛!” 
     省府秘书长陆为公接道:“此公乃南宋时一衡山秦姓人,在此山隐居时所题,距今约700年了。” 
    “好,好!山,无水不秀,无诗不名,看来此公也算一位散仙喽!”
众人抚掌大笑,陆为公又介绍说:“老总有所不知,此山还曾秘藏过成吉思汗的灵柩呢。”
    “是吗?说来听听。”
     原来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国时,病逝于当时他设在兴隆山的宫帐内,遵其遗嘱,其尸骨秘密运回蒙古,其盔甲、兵器、宫帐等遗物则安放于兴隆山。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防日劫掠成吉思汗陵墓,蒙人又于1939年7月复将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妃子的灵柩一并运回兴隆山,秘藏于大佛殿内。两年前(1954年)才由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迎回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墓……
    陈毅听到这儿,摘下墨镜,仰天叹道:“成吉思汗勇武一生,想不到死后还有如许周折。一代天骄能在此山陨落并藏身多年,也是此山之造化也!”
     他转而对邓省长说道:“有此名人遗迹,当为名山添彩,你们要考虑啊!” 
    (可惜由于诸多原因,直到三十三年后,即1989年才由当地政府建成成吉思汗纪念馆) 
     说话间,众人已陆续经过了龙王庙、玉液泉、关帝庙、菩萨殿、太白宫,来到风景最佳之太白温泉。
     陈毅遥望对面栖云山间有楼阁因云雾飘忽而时隐时显,不禁叹道:“此景云遮雾罩,颇似仙境,看来我这次去不了那儿喽!”
    陆为公赶忙介绍:“此阁名混元阁,传说古时混元老祖在此坐化而得名。” 
     陈毅爽朗大笑:“好哇!帝王、神仙、名家都一而再垂顾此山,那我今天也能沾沾灵光。听说大国手彭高棋也来了,何不就在此歇脚,也让我过过棋瘾。”
    陆秘书长一听,立马指使有关人员布置,邓宝珊省长将彭述圣推至陈毅面前,介绍道:“老总,这位就是彭高棋,别瞧他八十多岁了,棋可厉害得很,您可不能大意。”
     陈毅一见,立刻起身扶彭老坐下,并风趣地对彭老说道:“我早听说您的大名,您是全国大国手,我当然下不过,不过今天在此仙山对弈,说不定这头一盘我能赢您。”
    彭述圣活了八十三岁,在枰上征战几十年,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可今天面对能指挥千军万马的真正元帅时,竟然有点儿紧张,自打元帅扶自己落座后,忐忑之心才渐渐平稳下来。 
     纹枰对坐,从容谈兵。一面是军界元戎,一面是棋界泰斗,只见元戎对泰斗讲:“今日我们三盘为宜,您是大国手,又年长我许多,我就不客气了。”说完就架上了当头炮。 
     观战者有邓宝珊省长、陆为公秘书长和王和生等东道主,还有韩成将军,张经武将军及陈毅夫人张茜等随行人员,将小小棋桌围了个严严实实。
    不知是紧张,还是心不在焉?彭述圣这头一盘棋竟稀里糊涂地输掉了,还真应了陈老总赛前的“戏言”。
    摆第二盘时,陈毅对彭老说:“这一盘您要不赢我,你就不是大国手,至于第三盘吗,我全力以赴争取下个和棋。”
    实战结果,确如陈毅所料,一胜一负一和平分秋色。
    陈老总一面连连称赞彭老棋艺,一面笑对夫人张茜说:“你瞎军什么棋?彭老明明让招,不使我难堪,这更显示出他是以棋会友,友谊为重的,我心中有数。” 
    局后,陈毅与彭老合影留念并共进午餐。席间,陈老总嘘寒问暖,谈笑风生。当得知为彭老积极撰写《传彭集》的王和生尚在距兰州几百公里的甘谷邮电局工作时,随即面谕邓省长将王和生工作调回兰州,彭、王为之感动。
    局终人散,当彭述圣依然沉浸在与陈老总相逢相识的美好回忆中时,北京方面又传来了好消息。
      啥好消息?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