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述圣传奇(15):当推皋兰和生,化作鞋脚深情

2009-10-03 06:41:00 阅读:9110

彭述圣传奇(15):当推皋兰和生,化作鞋脚深情
  第十五回:一代才子,当推皋兰和生;
            两颗棋心,化作鞋脚深情。

   1921年秋,一位年方弱冠的书生每当太阳快落山时,必来隍庙看棋,而且是只看不说,颇有君子之风,日子一长,这位书生引起了彭述圣的注意。彭述圣想,这位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是否也像我当年一样?如是这样,我可不能学“八大王”。
  有一天,彭述圣等年轻书生看棋时主动问道:“小伙子,我看你天天看棋,为何不下棋?”
  此时的彭述圣,四十多岁,神定气闲,一扫当年出道时的窘迫影子,早已是威名赫赫的“彭高棋”了。他见这年轻人与众不同,故而发问。
  年轻书生一愣,再观彭高棋和颜悦色,遂躬身施礼答道:“学生王毓泰,因喜爱象棋,又仰慕先生威名,故常来看看,学生自知棋力不济,未敢贸然下场,不想惊动了先生,还望先生勿怪。”
  彭述圣见年轻人说话文气,礼数周到,先有几分好感,遂邀他上场试试,年轻人也不推辞,便坦然上场,请彭高棋去一马对弈。
  彭述圣原以为此青年只是个爱好者,孰料一交手才知对方并非庸手,让马确感吃力,几经周旋方勉力成和。旁观者大为惊奇,彭述圣也另眼相看。
  迫问之下,方知此青年乃皋兰长川村人,姓王名毓泰,字和生,几年前外出求学,如今已学成归来,现在几所学校教英文课。居然是一位会说洋话的教书先生,倒令在场者大大的失敬了。
  王毓泰五年前考入北京清华学堂,专修英文、国文,后又人留美部深造。曾在清华举行的象棋比赛上勇夺全校冠军,棋力自然不弱。这正是:亲不亲,故乡人;暄一喧,象棋缘。
  从此,这位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成了隍庙茶园的座上客,久而久之,与彭述圣倒成了一对难离难分的象棋搭档。一文一武,相扶相帮,二人情谊,达四十年之久。
  有人曾形容他们的关系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王和生却纠正说他和彭述圣的关系应当是“脚不离鞋,鞋不离脚”。彭为脚,王为鞋,王尊称彭是他的半师半友,亦师亦友。
  说到王和生,真是一位博学多才,一生坎坷的传奇式人物。1903年3月12日(光绪二十九年二月十四日),安徽泰和县知事王树中老爷的姨太太生了个小宝宝,排行老三,是为三公子(老大、老二为大太太所生),因出生在泰和,王树中为这位三公子取名泰,字和生,含泰和生之意,按家族辈分“树、毓、饧、履”的程序排列,大名叫王毓泰,字称王和生。
  王树中为晚清甲级进士,因修三殿有功,钦点即用安徽泰和县两任,后擢升毫州、颖州府,后补合肥道,极饶政声。任期内,尤以放赈、治水显著,灾民感恩戴德,颂其为“王青天”。这位王青天治国有方,治家亦严,当三公子刚满三岁,即派人将母子送回甘肃皋兰长川村,故三公子难得父爱,自幼由母亲训诲。其母乃四川人氏,博学多才,长于诗文。三公子也敏逾常儿,在慈母的循循善诱下,六岁即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一部四书能背诵如流。
  因基础扎实,故入学后接连跃级。七岁上初小,十岁上高小,十二岁考入兰州一中,十四岁即以全省榜首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学堂。
  临行前,其父王树中(此时已是民国,王青天由皖返甘任甘肃督军署参谋长兼省教育会会长等职)教之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汝今去京求学是为有方,一旦毕业留洋,则更远矣!
  今值我病,日后未必生逢,汝须谨记:一不得求官,二不可忘本,须常赴乡拜望亲长。”王和生——昔日三公子万万没想到这次辞行竟是父子的永别,故将父嘱视为律条,以致影响一生,此乃后话不提。
  王和生辞别严父,又赶赴长川村(距兰州60华里)看望亲娘。亲娘通宵垂泪,嘱曰:“我生也贱,汝为庶出,此去求学务必加倍用功,为娘争气。”拜别慈母,旋即又去郭家坪叩见大母,大母亦备加爱勉。一一拜别后,十四岁的王和生背井离乡,孑然一身去到远隔千里的清华学堂继续深造。那时没有火车、汽车,一路辛苦,可想而知。
  王和生在清华的课程是:上午四小时英文课,下午两小时国文课。适值梁启超在京讲学,其三子皆在清华读书,王和生则与其次子梁思永同班。二人皆为班上佼佼者,但思永长于文,和生工于诗,两人惺惺相惜。有诗为证:
  求长补短冀并肩,负芨清华正少年。
  但使成裹由集腋,何堪舍已乃耘田。
  炎黄数典休忘祖,蜾赢迁形岂象贤。
  万古神州应独立,等闲莫课邀生鞭。 

   从诗中不难看出少年王和生之立身忧国之情。
    朴素的爱国情在王和生十二岁时就有体现。1915年(民国四年)5月7日,袁世凯在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全国为之激愤,视“5月7日”为国耻日。当时王和生正在兰州一中上学,闻讯与同学手执布旗上街,游行,布旗上画“后羿射日”,写“是日曷丧”,并攀上督府门前石狮子讲演,历数廿一条,言惊听众。
  游行途中,领唱国耻歌,全词如下:“高丽国,琉球岛,与台湾地不少,可恨都被它并吞了!到今朝,趁我国势飘摇,野心侵略又来到,哀的美敦廿一条,为奴为什眼前到,这国耻,几时消!”
  1919年5月4日,因反对军阀当局丧权辱国,北京数千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请愿,并游行示威,正在清华上学的王和生自然不肯落后,在火烧赵家楼与军警对峙中,因夺棍棒反抗而被拘捕,同时被捕的学生有三十多人。后在全国各地学子声援下,当局迫于压力,无条件释放了全部被捕学生。
  王和生在清华中学中等科与高等科相继毕业后,又继修留美班。未及二年,严父去世的噩耗传来,王和生义无返顾辞学回乡奔丧,失去了留学美国的机会,时为1921年,尚未满十九岁。正是在此期间,结识了彭述圣。
  父丧过后,不甘人后的王和生辞掉临时教学工作,又报考了金陵东南大学,专习体育。未及三年,又因母丧再返故里。二十二岁的王和生从此再未远行,开始协助兄长舌耕(即教学),维系十五口之家的生活。教学之余,他仍不忘去隍庙茶园与彭述圣切磋棋艺,只要身在兰州,彭述圣身边准能看到王和生。“鞋不离脚”的说法由此而生。
  当时,由于英文教师奇缺,故王和生成了诸校争聘的香饽饽,他先后在兰州的十多所大中学校教授英文,并兼体育课,有时一天要去两三所学校。后来,青海、宁夏等外省学校也慕名聘教,其教书生涯达二十年之久,学生之多,不可胜数,真可谓桃李满天下也!
  王和生教英文出了名,军警界也闻而请之。他先后兼任国民军第三教导团英文教官、警备司令部电讯传习所英文教官、宪兵训练所英文教官、省公安局外事股主任、第十七集团军行营秘书处上校英文秘书等职,堪称陇上传教英文第一人。
  教书场所太多,社会圈子也相应增大,这给他以后经常组织象棋活动,打擂悬彩、资助彭述圣赴京会友等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和生自幼受慈母影响,对诗词一直有特殊偏爱,从校园到社会;从少年到暮年,吟诗填词几乎成了他一生中的精神调料。或寄怀、或抒情、或咏叹、或自律、或唱和……可以说,诗词遍布王和生衣食住行与社交的方方面面,甚至失足跌跤也随口以打油诗自嘲。下面摘抄几首:
  七绝(按:抗战时期,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触景生情)
  一自红尘带渭来,笔花几十郁难排。
  国恨家愁共相扰,多少春光付徘徊。

  七律(按:银川田兰途中,思乡情切,有感而吟)
  种得寒蔬手自删,微才不足济时艰。
  风翻日历随流水,梦挟乡心入远山。 
  入野夕阳鸦背暖,漫天春雪马蹄寒。
  金城日近银川远,快马加鞭促抵兰。
 
  七律回文(按:友住南舍,王居北街,时时互访,意笃情真) 
  交久思君访谓濒, 众尘超处一凝神。
  高年逐水止南含, 老骏追风惊北邻。
  胶膝连心身健在,朝夕共语话长春,
  萧萧草舍学荒芜,骚雅旧瓶半酌斟。
 
  (下为回文,掉尾即成)
       斟酌半瓶旧雅骚,芜荒学舍草萧萧。
       春长话语共夕朝, 在健身心连膝胶。

  邻北惊风追驶老,舍南止水逐年高,
  神凝一处超尘众,濒渭访君思久交。
  再举一对楹联小故事。王和生有位京都挚友,名叫杨同璞,琴、棋、书、画、诗、词、戏,七艺皆通,与王经常唱和。1937年二人在银川相逢,一见面,杨即出一上联“汉皇重色思倾国”。王和生知有所指,略一思索,对曰“君子生财有大烟”。二人拍掌相视大笑!
  盖因当时宁夏军阀马鸿逵拥有妻妾五人,且掠取民间鸦片制成75两一块之烟砖,运往包头等地行销,赚不义之财,人皆敢怒不敢言。杨王二人借此讥讽,也算文人一乐也。总之,王和生喜爱吟诗填词,可见一斑,就不多说了。
  转眼间,已是1926年。这一年,兰州体坛与象坛发生了两件引入注目的事情。一是甘肃省中上学校运动会首次在兰举行,竞赛项目主要有球类与田径类,这在当时确是轰动社会的一件大事。王和生因在金陵东南大学专修过体育,系科班出身,故被聘任为本届运动会的筹备主任兼总裁判长,时年尚未满二十四岁。二是杳如黄鹤的凉州陈匿迹二十多年后又现侠踪,兰州棋坛为之震动。
  欲知彭述圣与凉州陈孰弱孰强,我们下文再说。
  
来源:作者:韩宽 电脑版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