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狮岛棋坛见闻-文:新加坡象棋总会名誉会长暨前秘书长陈弈秋

2007-05-03 09:43:00 阅读:4043

漫话狮岛棋坛见闻
文:陈弈秋(新加坡)

  我国国内近年来略具规模的大型象棋团体赛始於团体联赛,采用三甲非三甲(即乙级或无级棋士)六人一队的制度,过后连续举办了10届。别开生面的更大规模的狮城杯象棋团体赛于2004年由唐城坊首创主办,义顺南民众俱乐部于2005年续办第二届,吸引了来自中国,马来西亚与香港的顶尖高手助阵,诸如中国柳大华,郑一泓,马来西亚何荣耀,香港赵汝权等国际特级象棋大师,还有其他特级大师,象棋大师,国手,州手等棋士,云集狮城,盛况空前,蔚为我国棋坛美谈。这是我国主办的国内最高水平的象棋大赛,赛事的成功,组织的完善,赛场上百多位棋手参与其盛,宿将新秀拼博纹枰,棋势峰迴路转,高潮起伏不休,观者赞赏不已。国内海外人士皆交口称誉,我国终於打出了“狮城杯”的象棋国际品牌。
 
棋坛的阴阳面

  由於基金不足或场地的空间有限,所举办过的棋赛大多属于邀请赛性质,不能统请国内所有的棋队参加,本地一些具有高潜力的棋队偶而不在邀请之列,顿使声势逊色不少,实为美中不足。难能可贵的是罕见的棋队再度亮相,重回棋坛大家庭的怀抱,棋赛也在融洽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呈现大团圆的喜象。

“会”与“队”
 
  “象棋会”指棋队具组织化,定期性开会,队员集思广益,有计划有规律地推动会务。“象棋队”泛指一批热衷象棋人士,平时聚集砌磋棋艺,偶而随兴参赛,多数不愿受管委规章之束缚,自由灵活地处理赛事。也有由热心人士组合棋队,招兵买马,驰骋棋坛。但一旦“主子”离开或失去兴趣,棋队的去留立竿见影。棋队活动方式各异,散布各地角落,但略具规模的棋会寥寥无几。棋队的领导,是棋队的主要人物,应具备策划象棋活动并付诸实践的才华,圆滑沟通并促进棋队之间合作的能力。象棋活动如果没有充满幹劲的组织者,棋队就会如同一盘散沙,自生自灭。

棋队的凝聚力

  一支强大的棋队非但猛将如云,队员之间人事的融洽,领导的精明達理,在在牵系着棋队的兴亡。关于棋队的建设,孙武在《孙子兵法》《计篇》里讲过“爱卒”,“信赏”“明罚”的真谛 (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队员若能同心协力,牺牲小我,必当众志成城。主导个人也必须具备完善的品格,所谓“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九地篇》,如能做到内部团结,令行禁止,则众人信服,必会全力以赴。若常用“诡道”,“用间”来治理,以“挟天子而令诸侯”的形态飞扬跋扈,队员日久必会互相猜疑,人心乖离,到头来反而落个“众叛亲离”的悲剧收场。棋手固然重要,棋手的棋力高低及人数多少,关系到棋队的兴旺与否。如果再拥有一两位棋王,棋队的声望将大大提高。棋队的凝聚力,主导人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队员的归属感

  在众多的棋赛中,熟悉的面孔屡见不鲜,新人偶有亮相,给人一种“前浪乏劲,后浪迟至”的感叹。旧队员,老干部多已扎根,忠心耿耿于归属部队。棋界的新秀俊彦,有的意志摇摆不定,有的择明君而仕,有的从良友依附,偶有见钱眼开,待价而沽
的。棋手多是“自由身”,也无所谓职业棋手,一般上不受“合约”的束缚,“兴至来,不合则去”。昔日随从辅佐“故主”,今朝週旋应酬“新君”,队员的归属感意念淡薄,亟待加强。
 
“棋品”与“棋操”

  医有医德,棋有棋品。在众多棋赛中,常常见到当主办者在讲解比赛制度与规章时,赛场中的棋手喁喁私谈,充耳不闻,过后却诸多质疑,刁难狡辩,徒增口舌之争。在比赛进行中,屡见棋手频频接听手机,或随意离席观看队友棋势状况,不顾棋场纪律,我行我素。赛完后当场就地拆棋,高谈阔论,完全漠视旁边还在对弈中的棋手。有些时候领队关心殷切,主动给正在比赛中的队员透露胜算机率。遇上棋例问题时,又有不服从裁判的庭决,甚至纠众喧闹,类似例子沥沥在目,见怪不怪。这种种棋场众生相,归根结底,牵涉及棋人本身的“棋品”。孙子曰:“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谋攻篇》,棋队为了摘冠夺魁,不惜用间拉拢对方实力强大的棋手或收买棋手,占为己用,破坏了棋队之间的合作默契。“棋操”乃“棋品”之母,棋手高雅的“操守”终会孕育出优质的“棋品”。                                         
 
未来的展望

  若棋手在意“棋品”,棋队强调归属感,强化棋界的团结,我国就有望在国际上角逐鹿鼎,打出品牌。黄少龙教授在其著作《 漫谈象棋文化》 ( 棋牌世界2004年第7期 ) 中,提出象棋教育须要培养人才,包括棋手,教练员,裁判员,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及组织工作者等六种人才。象棋事业要全面发展,需要各种人才齐备合作,只培养单项人才,充其量只是片面发展。尤有进者,象棋企业经营者,是开发市场经济的先锋,目前特别需要这方面人才,把象棋事业与市场经济挂钩起来。象棋总会有鉴於此,近年来屡聘中国特级大师及专业人士在本地开班授课,积极培训指导员及裁判员,冀望能较全面推广棋运。象总任重道远,理应负起催导职责。

本文作者为新加坡象棋总会名誉会长暨前秘书长,哥南亚逸沈氏通道乐龄执行委员会执委兼象棋会会长,中国汕头棋院海外顾问
作者:陈弈秋 电脑版
返回:资讯列表|中体象棋网